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
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11月,教育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1]
概述
学校拥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7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50万册。[2]
图书馆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设有敬文图书馆(1999年9月由朱敬文基金会捐资1300万元人民币及省教委共同出资兴建)、云龙校区分馆、贾汪校区分馆等三地馆及数学、艺术、工学专业分馆,馆舍总面积26102平方米,拥有2838个阅览座位,馆藏实体文献总量239万册(件),其中中文普通印刷本图书199.8万册,外文印刷本图书7.2万余册,古籍5.9万余册,期刊合订本24.8万册,缩微、音像资料1.64万件;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3]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也获得优秀等次。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9项,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0种,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5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并且是江苏省五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4]
截止2013年3月,学校共有的139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05人(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43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双聘两院院士3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人才21人。
先后有7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名教师为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5人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64人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7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9人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5]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1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80个本科专业,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和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914人(含科文学院8243人),研究生289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8353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并与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17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作出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6]。
江苏师范大学设有20余个学院、3个研究院,另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语言研究所、淮海发展研究院、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7]
各学院及研究院列表如下: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技术教育学院[8] |
管理机构
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工会,妇委会,团委,机关党委,直属业务单位党委。
行政机构: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法律事务办公室),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科技处(社科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武装部),研究生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计划财务处,设备处(招投标办公室),后勤管理处(计划生育办公室),基建处,保卫处,监察处,审计处[9]。
直属单位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语言研究所,淮海发展研究院,中国——巴基斯坦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汉文化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科学报编辑部,理科学报编辑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贾汪校区管委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后勤集团,汉园宾馆。[10]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10月[11],学校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建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7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0项。
截至2012年10月[12],学校共发表论文7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75篇;出版著作163部,出版教材83部,获得专利59项。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大学科技园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学校主动发挥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新途径。[13]
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 淮海发展研究院 |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机电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汉画像艺术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环境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瞿秋白,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秦汉史研究室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台港澳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广告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汉代文物与文化研究中心 |
江苏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规划设计研究所 |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文、理、工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并行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馆藏实体文献总量230余万册(件),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研制开发了“教学教材数据库”、“汉画像石(砖)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机构知识库”、“个性化服务平台”等特色资源,成为学校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的资源中心。
作为徐州高校教学联合体10所高校图书馆牵头馆,与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图书馆建立了馆际协作关系,还积极开展与港台地区以及国际间的文献资料交换工作,逐步形成文献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网络。在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基础数学等学科方面藏书丰富;古籍文献收藏富有特色,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4]
学术期刊
《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15]
校训:崇德厚学励志敏行
校树:银杏
校花:玉兰[16]
江苏师范大学凭借学科齐全、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区域
据官网资料显示[17],江苏师范大学领导有:
职务 | 姓名 |
校党委书记 | 徐放鸣 |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 任平 |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王超 |
副校长 | 杨亦鸣,何保全,周汝光,郑元林,方忠 |
纪委书记 | 岑红 |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8]
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注:此处仅列出容易查证的校友名录)
廖序东: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汉语学科的创始人。[19]
吴奔星: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王进珊: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20]
吴汝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21]
刘百川:教育家[22]
张焕庭:心理学家[23]
臧云浦:著名历史学家[24]
罗其湘:地理学家
杨亦鸣:著名神经语言学家,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25]
李程骅:扬子晚报总编辑[26]
王维凯:淮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7]
鲍川运:美国蒙特利尔国际研究学院研究生院院长[28]
何勇:联合国议员[29]
洪亚平:美国PricetonGllobalSynthesis公司总经理[30]
茆庆国: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31]
季志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万祖安:中煤能源山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32]
傅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33]
魏崇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34]
尤建功:南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长江学者[35]
严乃荣:休斯敦浸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36]
李桂根: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授[37]
刘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38]
周明儒:曾任徐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徐州师范大学校长[39]
奚爱国: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民革泰州市委主委、泰州市青联副主席[40]
张艳: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41]
陈大伟:徐州市政协主席[42]
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43]
王维国:淮安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44]
徐振喜:宿迁市政协副主席[45]
赵建华:连云港市副市长[46]
郭殿崇: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47]
郭杰: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48]
王帅廷:香港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总裁[49]
李琦: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冠军
江苏师范大学学生曾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面向“十二五”,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