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校大全无锡初中大全宜兴实验中学

宜兴实验中学

  • 地址:
  • 电话:
  • 邮编:214000
  • 网址:
  • 学校级别:初中 -- 未知
点击查看“宜兴实验中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考试制度

语文每三周考试一次,多在周四;

数学每周考试一次,多在周二;

英语每两周考试一次,多在周四;

物理、化学均有月考;地理、历史、政治、生物每学期只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考完试后,公布分数,然后让学生回去给家长签字。

期中考前会发下几张8K试卷,让学生背,试卷上字满满的。

上学时间

早上6:45~7:00左右到校

实行措施

错时用餐

每个年级两星期为一周期,一周早吃饭,一周晚吃饭,若上午第四堂课不在教室内上(如体育课、音乐 课),就按早吃饭标准。注意:上午第四堂课是美术课可凭借老师意愿在11:15~11:30之间用餐。

早吃饭为11:15 晚吃饭为11:30

按时放学

夏季(5、6、9月)下午4:30放学

冬季(10、11、12、1、3、4、)月下午4:00放学

但是有时放学老师会有些通知,往往要晚5~10分钟才能放学。

上课制度:体育课间不得去小店买食物,要按老师指定地点活动。

学校简介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和创新的世纪,竞争的核心力量来自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广大家长热切呼唤着优质教育。实验中学借助名牌学校的品牌优势,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 “以人为本,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基础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孩子一生幸福和终身发展,培养优秀加特长的创造型未来人”的办学目标,并始终以它们统帅学校的工作,全力打造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学校已基本成为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模式科学、教学实绩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成为一所社会公认的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并不断向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学校迈进。成为一颗闪耀在“教授之乡”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3300多名。教师162名,高级教师40多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无锡市名教师1名,无锡市、宜兴市以上学科、学术带头人20多人,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30多人。

2005年,学校再次搬迁到森林公园北侧,学校占地面积为130亩,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00万元,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多功能师生餐厅等各项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现已建成1000兆的校园网络系统,教师配备个人电脑,教室全部升级为拥有松下UIS91投影机,LUMENS PS300数字展示台的多媒体教室,为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广阔的平台。设有100座多媒体教室2只,52座多媒体教室55个,120座多媒体会议室1只,各专用教室齐全,学校还将继续投资50万元,进一步装备电子图书馆。

学校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特长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四个方面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八项基本能力:

1、美好的人格素养,远大的人生抱负

2、宽广的知识结构,独立的自学思想

3、缜密的思考习惯,大胆的创新精神

4、较强的书写功底,扎实的写作表达

5、熟练的电脑应用,流畅的外语交际

6、突出的艺术特长,终身的体育意识

7、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身心发展

8、较强的自理能力,积极的竞争精神

学校2003年高质量通过了江苏省示范初中验收。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经验相继被《中华基础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初中教学研究》和《无锡教育》等杂志报道推广。专题片《致力于孩子一生幸福和终身发展》在无锡教育电视台播出。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江苏省级课题5个、无锡市级课题5个,宜兴市级课题1个,在宜兴市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有165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在宜兴市级以上赛教中有33人获奖,其中宜兴市一等奖以上有16人次。

学校校本课程和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生机蓬勃,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硕果累累,在国家级比赛中有66人次获一、二、三等奖,在江苏省级比赛中有49人次获一、二、三等奖,在无锡市级比赛中有61人次获一、二、三等奖,在宜兴市级比赛中有84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无锡市冬季体育锻炼先进学校、宜兴市先进学校、宜兴市德育先进学校、宜兴市健康促进学校、宜兴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宜兴市文明食堂;2002年学校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的实验基地、江苏省中学考试研究中心基地、江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中学生报》苏南地区宜兴记者站。

校长简介

王俊,男,1961年8月生于江苏宜兴,中学高级教师,共产党员。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历任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政教处副主任、江苏省宜兴中学工会主席、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务处主任、江苏省宜兴中学副校长等职务。2000年4月起任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现为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江苏省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校长、无锡市第一批地理学科带头人、全国尝试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和谐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2000年,参加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多次在省内外校长培训班上作学校管理的经验介绍。

教学业务上追求“轻负担、高质量”,课堂风格亦庄亦谐,深受学生喜爱。主持的省级课题“自主尝试——纲要信号”教学模式研究,高质量地通过专家组评审,顺利结题。在正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目前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子课题研究,进展良好。

应邀赴北京、天津、河南、南京、镇江、无锡、南通等地讲学,受到一致好评。《以行为本,行远升高》为题的学校管理经验被《江苏教育》专题报道,宜兴市实验中学的课改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专版介绍。

校风、教风、学风

校风: 求实 求精 求美

教风:从严 从活 从新

学风:自信 自学 自律

校史

宜兴市实验中学是在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部的基础上创建的。

江苏省宜兴中学是由私立宜兴精一中学发展而来的。民国17年(1928年)2月,宜兴教育界人士吕梅笙、程伯威、路洞曾、程叔远、钱凤绾5人,在宜荆试院(今市政府招待所)创办“精一学社”。同时成立了校董会,吕涵笙、徐悲鸿、沙彦楷、贾可柏等为校董,吕涵笙任主席校董,积极为“学社”筹措经费。同年9月,“学社扩展为私立宜兴精一中学”,吕梅笙任校长。学校取名“精一”,是以书经“惟精惟一”的古训二命名。学校创办后,十分重视培育师生和谐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以“亲爱劳动”为校训,并在礼堂前挂了一副对联:“亲其师,爱其友”,“劳乃体,苦乃心”,作为师生的行动准则。五位创始人,身体力行,逐步形成了学校管理“严”,师生关系“亲”,教学工作“实”的校风。到民国25年(1936年),学校发展为7个班级,学生300余人。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创办人都回到宜兴,共商复校事宜。成立第二届校董会,徐悲鸿任主席校董,积极筹款修缮校舍,于1946年秋在原址复校,并扩展为完中。到1949年秋,有初高中10个班级,学生600余名。当时学校中有青年团的秘密活动,在师生中发展团员,宣传马列主义和解放战争形势,发动师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政治斗争。

1949年4月24日宜兴解放,精一中学获得新生,广大师生革命热情高涨,先后有80多名学生参加军政大学,西南服务团和地方政权建设。根据党和人民政府对私立学校维持改造的方针,废止了反动的“公民课”,开设了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的政治课;废除了训学制度,实行民主管理。1950年2月,校长吕梅笙调任宜兴中学(后改为宜兴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教导主任钱凤绾提任为副校长。当时在师生中进行了土改、镇反教育和教师思想改造运动。抗美援朝开始后,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连续有两批学生参加军事干校,赴朝参战,保家卫国。学校第三校董会史渭南任主任校董,积极支持学校生产自救,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创办了纺织工场,并组织师生到城郊丘陵地带垦荒种粮。1951年增设纺织科,招收高纺1班,初纺2班,招收90多名工农子女,免费入学。1952年9月高纺班并入太仓纺织学校,初纺班改为初中普通班。同时,学校成立政治辅导组,着重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953年1月1日,学校由宜兴县人民政府接收为公办,改名为宜兴县第二中学。1953年上级加派原和桥镇人民政府镇长吴镇南同志来校任副校长(同年调中科院工作)。1955年又派党员副校长李祥斋同志来校工作,学校单独成立党支部。1957年李调离,上级委派原丹阳县文教局局长韩庭凯来校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自1955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到1957年,发展到高中11个班级,初中18个班级,学生1200多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各科教师以学习和运用《凯洛夫教育学》规范教学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省五年一贯制试点,认真贯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以“精讲多练加强双基”为改进各科教学的目标,逐步形成了“治学严谨,勤奋好学”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7年办起了农场、养鸡场,1959年,又办起耐火电瓷厂,师生每周轮流劳动半天,用工厂收益建造了26间房屋,购置了大批图书,仪器和文体器材,并对全校1000多名学生免费供应课本和班级订阅报刊。勤工俭学不仅培训了学生的劳动习惯,而且对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二中的勤工俭学为宜兴县学校系统的一面旗帜。1962年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停办,学校迁入农校校址(即现在校址)。

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的前身是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学,系旅宦士绅任凤采(凤苞)、沙彦楷、贾士毅等于1924年10月创办,校长为胡雨人。校舍初借用宜荆试院,次年冬迁至县城南门外旧校场占地90亩的新校舍。当时,校舍造型别致,结构新颖,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居省内各县中学之首。1926年7月胡调离,校务先后由胡香泉、余其贞代理。翌年6月,学校成立全县最早的共青团支部。同年8月,学校董事会聘请史乃康(中共党员)为校长,并将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山中学。同时添聘一批知名人士为教师(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同年9月,中共宜兴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宜兴特别党支部,这是全县第一个中共学校党支部。同年11月1日,在震惊大江南北的宜兴农民秋收暴动中,由原来在宜兴中学任教的万益同志任总指挥,学校许多进步师生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秋收起义后,史离校,校务由临时维持委员会主持,学校恢复原名。1928年8月,李玉彬接任校长。1930年秋,增招学制3年的初级陶工科1班。1931年秋学校改名为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将原有高中各年级学生分送到有关省立中学学习,增招职业技术教育班,初中普通科继续创办。1934年学校收归省办,改名为江苏省宜兴高级农业科职业学校。继李玉彬后的校长先后有黄希同、安事农、冯明昊等。

抗战期间,校舍被日军侵占,成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红部”。

1946年2月,在原址复校更名为“江苏省宜兴高级农业学校”,同年6月1日,部分学生在“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的爱国宣传中,遭到县警察局的非法拘捕,后经交涉迫使当局释放被捕学生。翌日,全校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县警察局非法拘捕学生的罪行。1948年后,有一批进步学生有的奔赴解放区,有的参加新四军太鬲留守武工队。这段历任校长有唐进、钱筱坤。

1949年秋,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钱筱坤、王俊初任副主任。1951年秋,学校改名为苏南宜兴农业技术学校,谢冶英任校长。1953年学校改名为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1962年10月,本校迁入农校校址。历史的变迁,校址的同一,校名的一致,终将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学与江苏省宜兴中学融为一体。

1965年9月蒋祖霖接替韩庭凯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学校规模为初中8个班级,面向小学招生的四年制农技班2个班级,高中6个班级,共16个班级学生近千人。1966年6月,全校师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1969年学校由宜城镇管理,与原宜城镇向阳中学(民办)全并,更名为宜城中学。先后有王耕山、孙蓉仙、任振先、蒋祖霖为学校负责人。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又一次获得了新生。1978年被确定为宜兴县重点中学,改名为“宜兴县中学”,蒋祖霖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吴寅芝、谢盛良为副校长,上级选调了一批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1980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下半年吴寅芝另有重用,胡锡祥提任为副校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在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贯彻,发动和依靠全体教职员工,清除“左”的影响,拨乱反正,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来,学校迅速走上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被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11月,在中共无锡市委、宜兴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调整了领导班子,蒋祖霖任党支部书记,赵云露任校长,狄进伟任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赵调离,路继斌任校长。1988年宜兴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宜兴市中学1986年5月提任史久一为副校长,1991年3月调离,92年8月陆芝峻,徐熙铃任副校长。1994年4月狄进伟调任宜兴市第一中学校长。1990年7月教委党委批准成立宜兴市中学党总支,蒋祖霖任书记,欧伯民任副书记。蒋祖霖退休后,路继斌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欧伯民任副书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起高中发展为6轨,面向全市招生,初中稳定在6轨,在宜城镇划片招生,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1990年下半年起,高中又发展为8轨。到1997年,全校共42个班级(高中24班,初中18班),学生2345人,教职员工208人,成为建校70年来规模最大,师生人数最多的时期。为了提高办学效益,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学校领导班子遵循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了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1991年11月,高质量地通过了省教委的验收,成为省合格重点中学。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政治热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着眼于为国家培养跨世纪高素质建设人才全面打好基础,在巩固和发展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成果的同时,把学校工作的重心转入到教育现代化工程上来,确定了“创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办学目标,并制订了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规划。经过1995年—1997年三年的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提前实现近期目标。1996年12月率先通过无锡市教委的评估验收,成为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学校。同年12月9日,江苏省教委发文批准将“宜兴市中学”更名为“江苏省宜兴中学”。

70年来,江苏省宜兴中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业与开拓,改革与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加上全校师生的艰苦奋斗,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管理严格有序,师资队伍日益加强,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建校70年来的最好水平。70年来,学校共培育了毕业生2.3万余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涌现出大批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国际名人,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继续和发扬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求实、求精、求美”的优良校风,创造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办学路子上开创开放性办学的特色;在学校管理上创坚持改革的特色;在教学工作上创群体研究的特色;在校园建设上创教育性的特色;在教学手段上创现代的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宜兴市文明单位标兵”、“宜兴市科教兴市创业奖”、“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先进集体”、“无锡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考察实习定点学校”、“江苏省电教示范学校”、“全国电教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1996年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又高质量地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验收。

2000年,由于宜兴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部的基础了,创办了宜兴市实验中学,原址在交通便捷升的教育西路,升溪河畔,岳堤桥堍。由王俊同志任校长、党支部书记。2005年易地新建,新的校园位于宜兴森林公园风景区边。学校占地面积130多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约10250万元,现有56个教学班, 3100多名学生,拥有现代化建筑群和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几年来:

注重文化引领。学校以“精进”为核心理念,以“精深、精诚、进学、进能”为校训,打造文化品牌,引领学校发展。

注重特色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低重心柔性化的管理机制,自主创新的学生管理,立体化的课程结构,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课堂特色。

注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推进名师工程,现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无锡市名教师1人,无锡市、宜兴市级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38人。

注重科研增效。现有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无锡市课题5项,近三年教师发表、获奖论文计5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的教学专著达38部,其中,《一课三练》和《中考聚焦》丛书面世以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尝试学习研究实验基地、全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国和谐教学实验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实验教育标准化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性学校。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实验品牌”为主题,加快步伐,深化改革,向“努力把实验中学办成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这一目标迈进。

注:课表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英语课

2010年,全国按划区招生,实验中学已经分南北两个校区。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